□本報記者劉建
  近年來,上海已有多位老人為慈善公益事業捐贈房產。然而,因為遭遇納稅等問題,老人的心愿費盡周折才得以實現。
  捐贈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反映出相關制度的缺失以及實踐操作的不暢。當不動產進入慈善捐贈領域,稅收等一系列與“錢”相關的制度設計該如何調整,已成為慈善公益事業發展遇到的新課題。
  對此,上海市人大代表就慈善公益事業發展遇到的新課題提出書面建議,不動產捐贈稅費減免應從“個案操作”變為“制度規範”,從制度上扶持、保障此類善舉。
  捐贈身後房產遭遇難題
  家住上海的老教授李清泉、湯梅君夫婦留下遺囑,希望百年後捐贈廣元西路房產。從2010年年底起,李清泉夫婦的侄子就開始為捐房而奔波。數家慈善機構因手續繁瑣、涉及納稅等原因婉拒了受贈。最終,經多方協調,捐贈才得以“特事特辦”:相關部門先後免除了遺囑筆跡鑒定費以及房產過戶過程中所產生的稅費。
  老教授捐贈受阻並非個案,楊浦公證處也遇到過類似事情。2002年,楊浦公證處公證員蔡煜接到上海一家大型國有企業退管會的電話後,希望他們緊急趕到醫院,為一位躺在病床上的勞模立一份公證遺囑。這位時年73歲的上海勞模,還是全國行業系統勞模。他沒有結過婚,也沒有領養過子女。他在病危之際,希望將自己名下一套房產留給曾經給他關愛和照顧的3位旁系親屬、4位單位同事以及希望工程。
  然而,由於涉及到8個受贈方,其中還包括希望工程這一公益機構,老人的願望要實現起來並不容易。由於受贈方不是老人的直系親屬,且無法定贍養關係,受贈所得部分要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即便不考慮稅費,單單考慮希望工程這一特殊身份,其作為政府舉辦的公益機構,在出售房產時還將牽涉國有資產處置等具體問題。此事直到2012年,經多方協商,楊浦公證處通過資金提存監管的方式,實現了1方得房7方拿錢,才巧妙化解了難題。
  高額稅費成捐房最大阻力
  “應該積極鼓勵人們做慈善,千萬不能因為操作問題,打消熱心人士積極性。”蔡煜告訴記者,徐匯老教授捐房做慈善遭遇稅費困境一事,已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在他平時接待咨詢時,便有一些想捐房的熱心人士流露出擔憂。
  據瞭解,房產捐贈手續涉及多個部門,從公證、過戶到拍賣,涉及公證費(如捐贈者未過世則不需要)及過戶當中涉及到的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契稅、印花稅等多項稅款以及房地產登記費用等。
  “稅費是房產捐贈的一大阻力。”據業內人士估算,以一套市價400萬元房產為例,捐贈人要繳付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和交易手續費合計逾30萬元;受贈方應繳付契稅、權證印花稅、交易手續費、登記費和配圖費合計逾12萬元。雙方合計繳費逾42萬元。若公益機構受贈後按500萬元的價格義賣,涉及的稅費則包括營業稅、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企業房產稅、土地使用稅、交易手續費,6項合計逾50萬元;買受人涉及的稅費有契稅、權證印花稅、交易手續費、登記費和配圖費,5項合計逾15萬元。雙方在這個環節的稅費合計超過65萬元。從捐贈到義賣變現的所有稅費相加,起碼107萬元。
  “一次捐贈需要各方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這無疑將成為房產捐贈的最大阻力。”蔡煜說。
  不動產捐贈法律空白待補
  記者從相關部門瞭解到,目前,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已接受市民捐贈房產4套,涉及稅種均按規定給予免徵,公證費也免收,個案都通過變通的辦法得到解決。
  “零打碎敲的依據如何變成具體明確的制度規範?”蔡煜認為,當務之急是形成常態化的“綠色通道”。首先,要有法可依,上海能否通過地方性法規的形式,進行突破和創新。其次,民政局、司法局、房地局、稅務局等職能部門應該通過協商,形成具體操作的指引。最後,對相關稅費進行減免,以最低成本實現捐贈人的公益願望。
  “現在,我們正在受理普陀區一老人捐贈房產的事宜。”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公證協會會長黃群表示,“如何為市民的不動產公益性捐贈提供製度保障,讓愛心平穩安放,讓善舉得以實現,相關部門應予以重視並協調,儘快制定相關制度,對不動產捐贈過程中所涉稅費減收、免收的條件、流程予以明確規定,對房地產登記中所涉的相關流程、手續予以補充明確。同時保障所捐不動產的使用公開透明,確保所捐不動產切實按照捐贈人的意願使用。受捐機構要定期公佈受捐不動產清單,接受社會監督。”
  上海市人大代表錢翊梁、黃群向市人大提交的《關於為不動產公益性捐贈提供製度保障的建議》中提出了具體措施:捐贈過程中涉及的相關部門應精簡工作流程,幫助捐贈人及時、有效的完成捐贈,對捐贈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稅費應予適當減免;在調研基礎上,制定相關法規,從制度上扶持、保障此類善舉,而不是一直以個案形式處理問題;建立相關制度,保障所捐不動產的使用公開透明,確保所捐不動產切實按照捐贈人的意願使用。
  (原標題:房產捐贈如何破除高額稅費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x39jxisp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